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创建的福州大学轻工业系。1994年更名为生物与食品科学工程系。1997年,在印尼华侨陈子兴博士捐赠600万元人民币的基础上,联合办学创立侨兴轻工学院。2004年,为适应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正式成立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47年来,学院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借助国家“211工程”、省部共建以及“双一流”大学建设等机遇,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专业形成了鲜明特色与优势,已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以及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发平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8人,专任教师95人,高级职称教师66人,占比为69.4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4人,占比为98.95%;具有海外经历教师47人,占比为49.5%。学院高层次人才汇聚,拥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省级及以上人才70余人次。其中,入选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人,荣获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 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

    3个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跻身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020年荣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省级 “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福建省级重点学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建设项目。

    2个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

    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技术与工程、食品工程。

    学院科研平台丰富,拥有1个国家级平台——生物医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食品科学工程中心实验室、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实验中心;1个省级创新服务平台——海洋生物高值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食品生物技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海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酶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福州大学分室2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食品生物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海洋生物制品与功能食品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海洋生物制品绿色制造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福建省食品安全培训与科研基地、福建省医疗器械和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示范基地——鳗鲡生态精养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基地等。此外,2017年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共建福州大学孟超医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还成立了生物工程研究所、酶工程研究所等6个校级科研机构。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科技项目360余项,以及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和企业技术转让项目180余项,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3项,科研总经费达20276余万元。由我院牵头的“生物医药新兴学科暨福州大学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列入福州大学新兴学科培育建设项目。出版专著9部,发表科技论文870多篇,其中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1篇,被SCI、EI和ISTP收录700多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30多项。依托我院建设的农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1%。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的相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广泛邀请国内外资深学者来院讲学或担任客座教授,多次承办国际和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学院教师也频繁到国外进修、学习、考察和讲学。此外,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签订了海外学习交换项目,该项目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本科生交换项目”。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正紧密围绕学校“创建具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创业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东南强校”的奋斗目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积极借鉴海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