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福州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

发布日期:2020-09-07 发布者:生工学院


福州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1月,2009年获福建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福建省食品生物技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传统食品现代化、食品生物技术、功能食品及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近年来中心一方面致力于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如从分子水平揭示传统食品(红曲黄酒、燕皮、乌龙茶等)的加工原理,为传统食品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奠定基础;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食品保健功效和作用机制,并建立评估新方法,为新型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致力于建设一个“应用食品生物技术、非热加工和超声波等现代食品高新技术提升农副、海产、水产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改造传统食品,开发新食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平台,为食品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研究所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和国际合作课题,以及各类省部级和横向课题 30 多项。已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其中 SCI/EI 收录论文近10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多项;研究成果获多项省部级奖励。

研究所成员简介:

倪莉教授、博士、博导2000年1月获无锡轻工大学食品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作为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工作2年。现任福州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福建省食品生物技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科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科协常委等。

主攻食品生物技术、传统发酵食品、功能食品研究方向,作为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项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与企业合作密切,完成国际合作课题3项、国内企业委托开发课题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获国家级学会和省级优秀论文奖1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已获授权24项;指导的学生获全国食品创新大赛奖50多项。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紫金科技创新奖1项。

入选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是“美国食品科技学会认证的食品科学家”,曾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杰出青年奖、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青年教师奖,获评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优秀巾帼发明者、福州大学教学名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等。

张雯,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态制剂的机理、开发与应用研究。包括食品的保鲜和腐败机理研究、生物型保鲜剂的开发、下脚料的深度利用、食源菌物的开发利用等。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市科技厅、教育厅和企业项目等10项,发表论文15篇。

科研成果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中国食品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2次获得福建省食品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教学成果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食品创新大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余项。

个人获第三届福州青年科技奖,福州大学教学优秀三等奖、最佳一节课“三等奖”、福州大学“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阳光奖教金、厦航奖教金等。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委员。2016年取得瓦格宁根大学农业技术与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入职福州大学,获选“旗山学者”。拥有13 年科研工作经历,科研方向为蛋白质科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工程。参与主持项目包括:叶类生物质的综合利用、茶叶渣的综合处理、逆流层析分析体系的构建、超氧化歧化酶(SOD)的分离纯化与表征、TAT-SOD跨膜活性的检测及其抗辐射能力的研究、鹿茸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表征及其促骨质生长活性的分析。2012年获得荷兰 STW/NWO 科学基金,目前负责国家自然基金委、省部级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20多篇,专利1项。

刘志彬副研究员现为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从肠道菌群调节角度阐释茶叶的营养保健功效、乌龙茶和红茶的氧化机理、以及红曲黄酒酿造过程微生物群态的变化及其功能。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1项、福建省自然面上项目1项,参与十三五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的论文10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三)。

吕旭聪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先后入选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优秀人才、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泉州市高级人才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福建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食品与肠道微生物组学、酿造微生物代谢调控、健康食品生物制造、分子营养组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福建省“杰青”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十多项。至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包括J. Agric. Food Chem.,Food Microbiol., Food Control, Food & Funct., Int. J. Biol. Macromol.,Food Res. Int. 等国际期刊SCI文章近50篇,EI期刊文章16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80,为福州大学农业科学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发挥重要作用;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发明专利3已转化1项;参与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2项。

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食品科学项目的网络评审专家,国际SCI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共同编辑(co-editors),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J. Agric. Food Chem., Food Res. Int., Int. J. Food Microbiol., Food Microbiol., Food Control, Carbohyd. Polym., Food & Funct., J. Funct. Foods, Int. J. Biol. Macromol.论文审稿专家;曾荣获Elsevier旗下SCI期刊Food Control, Int. J. Food Microbiol.Int. J. Food Microbiol.等国际一区top期刊“杰出审稿专家”称号;研究工作受国际同行的认可,多次被J. Agric. Food Chem., Food Microbiol., Int. J. Food Microbiol., Food & Funct.Int. J. Biol. Macromol. 等食品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国际top期刊文章引用;近年来带领的课题组在灵芝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灵芝酸A缓解高脂血症及其潜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旗下的国际著名科学期刊Food & Function》评选为封面论文[Food & Function, 2020,11: 6818-6833.],这也是中国灵芝首次被刊登到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旗下的一区top期刊封面上;博士后期间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的一等资助和特别资助;研究成果荣获国际食品微生物-中国食品安全大会优秀论文奖、第十六届国际食品科学技术大会优秀论文奖并被邀到巴西做学术报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